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 大学生奖学金

品万卷书 踏万里路

发布时间:2015-12-29

美国杜克大学全球人文与比较研究课程

 

有人说,青春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亦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必有一个在路上。如果非要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一个多月的美帝之旅,那便是,万卷书与万里路,探寻大洋彼岸迥然的国度。 

卡村——读万卷书

古堡式的建筑参差错落,绿茵间交错的羊肠小道,高大肃穆却名为chapel的典型哥特式建筑的教堂直插云霄,教堂的塔尖雪白云朵团团簇簇像是巨型的棉花糖,仔细嗅嗅似乎真有香甜的芬芳。云朵轻盈漂移于蓝色的天幕宁静安详却又与周遭的绿树丛林和谐的统和,美景随着步履所至,视野所及随处可携,似定格的巨型画卷,每一帧都是一个迷人故事的缩影,娓娓道来流淌在时空的传说。

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领略duke的美,虽然只是很小的局部。从Dorm到Gray Building路上,同行的人都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拍照,这样的画面很像是电影里的精心布局,不知为什么让我想到了乡村音乐,想到了木吉他,牛仔和金发女郎。历史的气息不曾退却,不知褐黄主调的石头墙的缝隙里掩埋了多少尘封的过往,静谧的时空凝固了多少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被诉说的秘密。面对着这样随处触及的古老,木质的gate,层叠的石阶,尖顶的哥特建筑,内心会产生一种纯粹的诉说的感觉,灵魂通透的畅达,使人沉醉不能自拔,所谓诗意的栖居,也莫过如此。

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没有大张旗鼓的排场,无论是刘康教授的主持,还是Lee Baker和John Aldrich对于杜克的介绍,让我感受到美国文化交际表达中的幽默随性却又不乏谨严,直击要害的作风,对于学校的介绍更多的从Durham乃至是整个North Carolina的视角,还适当介绍了UNC与duke亦敌亦友的关系,介绍了duke引以为豪的black devil的棒球队。Duke文化中棒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将这种自豪灌注于行动,University Store中大部分商品都印有national champion 或者是black devil的标志。

Robin Visser对于中国城市文化以及与城市文化相连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观点让我能够得以跳脱由城市文化生成的思想的禁锢,从另一维度去通透城市发展以及城市文化发展中人的思想和言行、人性的思索和表达。虽然之前就有读过郁达夫和施蛰存的两篇作品,但是Professor visser课堂上的提问切入点小,更为纵深,比如她讲《春风沉醉的晚上》时问了故事发生的城市,具体点的街道,narrator以及女工的工作,出身地等等这样一些时间、空间与记忆的角度identity的明确的定位,更侧重小说的现实社会反映与参照,比如讲历史意识的消退与自我定位的偏移时从上海浦东和安徽宏村两个城市的角度并结合她自身在广西南宁、上海以及北京的经历。Professor visser对于中国文化尤其中国乡土城市文化定位的痴迷是不可思议的,她有着天性高贵的荷兰血统,在密歇根大学学工程机械,后来转向人文的思索,并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全然不同的文化因子,成为上海人的儿媳,文化交融的家庭氛围也使得她的研究切近人,切近人与城镇的纽带关系。我本以为材料是我熟悉不过的内容,加入课堂讨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是真正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的脑力根本不足以同时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和选择恰当词汇去表达两项同样艰巨的任务,我发现即使我所在的课堂全都是中国学生,但是我仍然有些羞愧于自身的英文表达,仍然摆脱不了中国式大学课堂的局限,习惯听课式的逐字记录,习惯直接传授式的课堂,而自动忽略课堂讨论环节产生的新的分支,还是倾向于去寻找定论的陈词滥调,当话题一旦开放时往往手足无措。

《北京,北京》记录了急速变迁的城市中三个典型的行为艺术家。这些行为艺术家用看似疯狂而极端的方式捕捉大都会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评头论足,单式去记录,去挖掘,去展示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内心极为隐蔽的情感,他们对于行为艺术的理解,他们对外界质疑的态度,从而形成读者自己的权衡定量,也许不能理解,但是至少值得以作为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被尊重。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城市角落的零余者,他们特立独行因为他们敢于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慢慢停止奔跑,深入窥探灵魂角落的孤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思索他们复杂的情感和错乱的自我定位并将它们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艺术的呈现。

下午主要是James带领我们对于两篇文章的Group Discussion,James 的问题围绕Robin的问题进行更为细节化的切割与延伸,比如对于《巴黎大戏院》中narrator和女子的关系是否是爱的探讨,一些细节性的描写的解读,比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最后一段厚厚的云雾,一两点星光的讨论,让我对于小说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和广阔的发散性。

娄烨的电影是第一次接触,《苏州河》更像是一个艺术片与纪录片的结合,喜欢手持摄像机的抖动的镜头呈现的迷蒙的画面,同样的地点,两个爱情故事因为女主人公极为相似的容貌而产生的交结,如两条交织的线条最终会渐行渐远,故事的结局亦迥异,一个因执念的疯狂而走向看似凄迷实则理想的团圆结局,一个因为不愿深入现实的残酷选择等待阳光照进,河水清澈的黎明而生成看似平静实则迷茫的纷乱结局。课堂因为讨论而生成的两段故事,四个主人公虚实的讨论颇为有趣,从不同的立场思考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伸张。

在谈论城市发展与都市人的精神生活时,对真爱的讨论永远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精彩的环节。虽然相对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这样的讨论有时是无意义的,但是正是这样的讨论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去解读文本,抓住每一个环境描写及人物行为心理的细节,有时还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做照应,用以佐证自我的观点。比如《封锁》中宗桢和翠远的关系的讨论,《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复杂的情感关系,《蓝宇》中陈汉东和蓝宇的同性之恋……人性的情感纠葛至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中却又有种种奇妙的照应,或孤独迷惘寻求依靠,或创伤阴影试图逃避,或逼于无奈而走向扭曲……城市不再是一种抽象而冷漠的存在,城市的步伐因为每一个个体而定格时,万象丛生,百态际遇,突然间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得具有人情味儿,变得亲切起来,城市的血液律动于每一个人的脉搏,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一部由生活和情感抒写而成的史诗。欧宁的《三元里》的黑白照片帧的方式我很震撼,震撼于城市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以这样的方式留存记忆。

为期一周的讲座让我的思维更加的拓宽,我不再将自己局限于文学艺术的领域,或是跟随Kuldip Wasson了解北卡的经济发展署的工作,汲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及手段;或是跟随Jane从社会学的角度解析人的焦虑和应激反应;或是在Amy夸张而幽默的表现中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或是从Professor Song的实际案例中一窥商业与金融;或是在Apryl的引领下学会成为project manager,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或是在Mike Mino身上洞悉言论自由的真正内涵;或因Professor Sunshine、John和“房姐”而对美国的政坛感兴趣;或因Professor Liu而直观深入对中美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跨文化审视……

夜幕降临时分在duke garden林荫小道时而与嫣冉一起慢跑,有时中途因为下雨而不得不折回,也差点迷了路,但同样是无数个这样的夜晚,这样一所古堡更加使我沉迷,在每一个寂静无人的仲夏夜晚。

 

从柯尔海滩到华盛顿特区到费城到纽约——行万里路

柯尔海滩——浪漫主义与极乐岛

对大西洋的印象因为“泰坦尼克号”里的那句“You Jump, I Jump”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柯尔海滩的一个下午将这样的记忆点染上了温馨情调。拥抱海的感觉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海风将发丝肆无忌惮的扬起,层叠的浪花不断拍打着海滩,退去,再涌起,我们一行人在海滩上疯狂地刻字,每一帧照片都像极了电影画面,浪花在每个人的脸上晕开了酒窝,恍若置身于无忧的极乐岛。海子执恋于这样的极乐岛,吟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华盛顿特区——让人思考与沉醉的花园

沉醉于像铅笔一样笔直矗立,因历史原因有着奇幻双色调的华盛顿纪念塔;沉醉于从波多马克河引水,不时有成群的鸭子慵懒浮游的朝夕河;沉醉于清晨阳光下的林荫小道、随处可见的骑行或是慢跑的人构筑的宁静祥和;沉醉于白宫国会最高法院集罗马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巍峨……但是这样的画面,很难让人相信,侵略、战争、政治权术、尔虞我诈,这座花园却以云淡风轻的姿态接纳了这样的历史,二战、越战、朝鲜战争,无论是正义非正义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水深火热都使这座创立之初便将民权至于至高无上地位的国度陷入深深地沉思,Freedom is not free,战争背后的创伤无法弥合,正如村上春树所说:“那些无法像桥梁和房屋一样被修复的,是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战争是对人性的摧毁,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广场上随处可见的雕塑都使一种对人性的反哺以及对人权的捍卫,林肯纪念堂前的石阶上,耳畔似乎传来马丁·路德·金声嘶力竭的高呼:“I have a dream!”,墙上的葛底斯堡演讲稿记录了亚伯拉罕·林肯为实现这个美丽国度真正的自由民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个城市有太多的故事,交汇着时空,联系着种族,永远静谧,永远深邃。

 

费城——独立而包容的河港之城

严格的说来,对于费城的感受仅凭车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和蒋公的实时解说,是浮光掠影的,然而蜻蜓点水也终究有其不可言之妙,码头,集装箱、繁忙的货轮,城市的自由贸易可见一斑。远处若隐若现的“泰坦尼克号”,班杰明·富兰克林坠着钥匙的风筝俨然成了这个城市的标记,这个城市不需要证明什么,它有着极度清醒的自我定位,它的繁华富足,它的历史底蕴,它的政治渊源,它的纽带地位,德拉瓦河上从不曾停歇的货轮鸣声,独立宫内独立钟的肃立,富兰克林之墓的静穆,河对岸新泽西州的倩影,这座城市以独有的优雅和从容诠释着“兄弟之爱”。

 

纽约——琉璃碧瓦与高楼大厦孕育的无限可能

说实话,初到纽约,自由塔尖顶的直插云霄,帝国大厦的雄伟高耸,第五大道的繁华,华尔街的人来人往,并没有让我有过多的惊奇,曼哈顿的繁华在科幻大片或是美剧中屡见不鲜,时而浮现于梦境。我惊奇的是这座城市带给我的亲切感,我本以为至于这样的大都会之下,会让人内心时时提醒自己不属于这里,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张皇感,然而这座用双脚丈量的城市,它的可爱俏皮,它的活力无限,它的包罗万象,在黑人兄弟的街头舞蹈中,在喷绘艺人的画卷里,在时代广场五光十色的广告牌中,在世纪之吻的雕塑前各种摆拍的人群中,在曼哈顿港的观光轮船上五湖四海的交融中,在嘎吱作响颇有些惊魂的老式地铁中……唯一遗憾的是没能去到百老汇亲眼感受歌剧魅音的视听盛宴。

没有傲然的姿态,没有对异类的排斥,相反,这个城市仿若一个衣着朴素的伟大人物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个来寻求机遇追逐梦想的人。我惊讶于游人络绎不绝如华尔街,依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教堂,人们虔诚于自己的信仰,原罪的救赎与灵魂的涤荡,让我想到中国古人的“大隐隐于市”。

这座城市以迅捷的速度消化着它的伤痛,总是以昂扬的姿态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切都按照既有的规则运作,反常的于入世中以出世的心态应对无常。世贸、双子塔的废墟出建起一座纪念馆,馆旁巨型的水池慰藉亡灵,其他未重建的写字楼区域,人们还是照常的工作,容光焕发,呈现一个大都市应有的繁华风貌。

大都会博物馆是艺术的圣殿,也因其包罗万象使我着迷。希腊神庙,狮身人面像,美国现当代艺术雕塑,起源于印度的彩绘玻璃,到上个世纪美国上层贵族的家庭陈设,基督教满目琳琅的银器,十四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处女儿童情节,圣母与孩童象征人性的觉醒……我始终觉得,是一个城市变得深邃而谦逊的永远是艺术。

 

后记

我想,高瞻远瞩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乐善好施的性情,也许就是万卷书与万里路的意义所在。

 

南京师范大学 陶秋月